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题研究 > “十四五” > 研讨活动 > 正文

11月《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课题研究记录表+通讯

作者: 时间:2024-11-01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

立项编号

2022/LX/02/219/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成员

地点

一楼多功能

时间

2024.10.31

研究主题

基于中国民乐文化培养幼儿文化自信的活动开发研究

所要解决问题

如何基于中国民乐文化开发幼儿文化自信的活动

研究方法

理论学习法、课程观察法

 

 

 

 

 

 

一、理论学习

《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运用的策略思考

⒈社会性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发展成果,是凝聚民族力量的一种途径,最主要的是一个民族特征的直接体现。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是幼儿在基础教育中感受到民族化音乐的渗透与教育,从幼儿开始进行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教育,这有利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社会性的教育意义。

⒉审美性价值

幼儿的审美性价值指的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所产生的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感受与向往。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的天性,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进行,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至今已经经过多次的筛选与优化,其代表了中华民族在音乐方面不同方向、不同意义的美学表达,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将民族民间音乐应用于音乐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感受到音乐的美感,激发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美的表达。

⒊教育性价值

民族民间音乐中以选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构成具有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音乐,并且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十分个性化的特点。而根据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在音乐教育中也能够加入不同类型的音乐律动教学以及肢体舞蹈教学,音乐教学就变成了音乐、舞蹈、表演以及创造等多方面综合性教育。

二、观察量表解读

1.基于中国民乐文化推进幼儿的活动:主要观察并记录教师的环境布置、情境创设、氛围营造以及讲述、提问/追问、呈现、指导、评价等行为,可具体化;

2.基于活动培养幼儿文化自信:主要观察并记录幼儿学习活动中的语言、行为、神态、状态以及学习结果等,可做些简单描述性记录(观察者明白即可);要重点记录幼儿学习品质方面的关键事件,比如师幼、幼幼互动的语言,合作探究的状态,精美的作品,特别是亮点、生成等;

3.以学思教:针对学的表现,反思教的行为,提出自己思考(成功启示、改进之策等)。

4.记录可以采用文字、照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

三、研究课展示与课堂观察

大班音乐《赛马》

四、活动说课

倪:从倾听音乐到有画面的倾听再到现场演奏,给予了孩子反复倾听欣赏的机会,孩子们能从乐曲中感受到民乐赛马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也能结合生活经验和想象,畅想群马奔腾时的画面,从而体会乐曲的意境。
在本次活动中,还特别邀请了乔老师现场演奏二胡,创设了真实的民乐场景,在现场欢快的氛围中,孩子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兴趣是非常大的,都愿意去了解传统乐器二胡的结构和不同的演奏方式,感受到了民乐和民族乐器的魅力。在活动延伸以二胡为契机,也激发了幼儿对于中国其他传统乐器的好奇。
本次活动环节是比较丰富的,在最后的合作表演中我重点关注了节奏,从一些孩子的表情上感觉有的孩子因为害怕节奏出错,所以在演奏时始终比较紧张,和前面轻松开放的欣赏环节没有很好地链接上。可能环节设计上还要更多地考虑到如何让幼儿更自由自信地表达对乐曲的理解。因此,本次活动可以作为赛马的第一课时,再接下来的活动中,除了对节奏的把握,还要关注到音乐情绪,赛马共有ABC 三段,有的段落欢快奔放,有的段落悠扬舒展,如何引导幼儿更投入沉浸地在音乐中演奏或是创造性地表达对乐曲的理解是我接下来需要不断努力的。

五、分组研讨与交流

 

议课一组:

感受:

⒈现场演奏的震撼,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多元化的展现。

⒉请幼儿去试一试,拨一拨,可以调动幼儿的参与度。

⒊教师适当的追问,能够引导持续的思考。

⒋本次音乐活动所涉及到的面是十分广泛的。

⒌乐曲是十分契合本次课题的。

⒍教师的灵活运用,机智的回答,引导幼儿更好的参与活动。

⒎能够感受到幼儿先用听,再递进成有画面的倾听,更加有想象力,有趣味性。展现出骏马奔腾的想象。

⒏听、看、摸、现场的打击乐器,能够层层深入,有两种乐器的打击,幼儿更加能够产生对骏马奔腾的感受。培养了幼儿对于中国民乐文化自信。

建议:

⒈演奏时可以适当分组,距离拉开一些。

⒉在倾听乐曲时,可否给予幼儿纸、笔,供幼儿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⒊“你有什么感觉?”可以说“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在音乐中看到了什么?”可以换一种表达“在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样的马?”对于问题的引导还是需要严谨的。

⒋幼儿对于乐器的感受和各种动物的声音,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追问,“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⒌图谱的规范,对于音乐活动的规范性。

议课二组:

⒈在幼儿的回答中能够看出幼儿对于“民乐”有一定的经验,能够说出“笛子、双响筒”等民族乐器,并能自主表达对“赛马”整体曲风的感知,幼儿用语“古代的歌”,在部分曲段中能够发现“拟声”等技法的表达,如“结尾有马儿的叫声”等。如果能够在此环节中,针对二胡这个乐器本身或“赛马”相关,呈现幼儿前期存在的兴趣点或问题,或许可以更加直指主题。

⒉此环节中的重点定位在“文化情感自发”,相对来说还是较为高位的。在现场侧重点其实在于“二胡”的解析和技巧,更多展现的是对于二胡这个乐器的兴趣和关注。在集体活动中,似乎后者更为聚焦。对标文献材料中的“审美价值”,是否可以链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多元支架帮助幼儿感受与表达。

⒊集体活动中幼儿在感受民乐“赛马”的过程中,特别是二胡现场演奏、合奏等环节,表现得非常投入和专注,能够达成对民乐风格和魅力的兴趣这一目标。但若落脚在“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等”,相对有点宽泛。是否对于二胡这一媒介指向对同类民族乐器或舞蹈等的兴趣更为贴切,在日常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逐步去达成萌发归属感、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

⒈观察量表的制定最好只从一个角度说明,教师或是幼儿。

⒉进行评课讨论时,可以加入在活动中捕捉到的点,以视频、照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分享。

 

 

 

物化成果

课堂观察量表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扬州路58号

联系电话:0512-53583696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