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中期汇报 陆惠芳《儿童视角下娄东雅文化园本课程的建构研究》 ·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一)理论支撑,定期调整课程的研究方向 1.深化了对儿童视角下娄东雅文化资源传承的理解 2.掌握了园本课程建设中融入娄东雅文化内涵的途径 3.拓宽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园本课程架构的思路
(二)现状了解,平衡把握课程中成员的成长 1.调查研究挖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2.调查研究提升了儿童的行为能力 (三)资源梳理,投放创设课程的优雅环境 1.架构了园本环境的雅文化框架 2.生成了园本节日的多样态活动 (四)层层筛选,分析研讨课程 1.上层架构目标体系 2.课程组组织条线研究 3.班本化开展活动案例 ·存在问题 ⒈在评价板块特别缺乏专家引领,有单一的课例评价,缺乏系统的主题性评价或单元性评价。 ⒉课程系统性方面,没能进入将生活与娄东文化融合,依托地域文化,聚焦幼儿真实生活,以生活化的美育活动,让美育回归日常生活,引导美好生活的氛围。 ⒊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不到位。缺失适合儿童阅读的娄东雅文化书籍与影像资源库,难度较高。 ⒋课程框架还不够成熟。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基础上,生成了一些班本化的微课程,该对已有的课程结合年龄、班级、指南还没有系统分析,未能整理出适合同年龄段的活动,形成有理论支撑的目标体系,作为参考资料蓝本。 二、分享交流 陈:从水墨书画等内容应该包括在整体课程框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涵盖的资源可以简单罗列。课程评价等内容可以整合在一起。成果格式可修改。 张:可参考太仓教育的中期报告,基本格式是完整的 朱:平台很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实施路径很清晰。有一个疑惑:课程框架可优化、环境与资源等如何从儿童视角出发,可能文本未体现出来。如何将做的事提炼出来,将自己做的实事展现出来。 张:中期最重要的研究措施与研究成果。不能交叉与混淆。措施可以围绕研究方法,如理论学习,开展文献研究、专家指导、讲座;现状研究:可以重新归类:第一资源筛选(物化的资源、人力资源)、第二老师对娄东雅文化的理解(建议、需求、困惑等)、第三儿童视角(需求、意愿)、第四家长资源的普查,也可以放在行动研究的第一块。回到课题名称本身,把两个关键词从开发到实施整个过程展现出来,要把雅文化解读清楚,需要总体的目标。“雅文化”可以选取一两个重点,将代表性的内容展现出来,做好内涵解读。包括环境也可以作为环境课程的打造;娄东雅人事的故事;延伸性的故事演绎、绘本创作等。回到课题本身,做好提炼与分类,做出一两个亮点,划分好几个维度,再去开发与实施资源,就比较容易了,根据课程开发的线路来实施。课题运用的研究方法,可以做好梳理。阶段性成果,对应研究目标来梳理。把课程的特性说清楚。 张:第二就是要形成整体架构,对应了哪些资源、哪些目标;第三就是成果,资源库可以画一张资源图,直观一些,以什么形式动态管理;第四实施就要基于怎样的儿童视角,亲身体验式的、真实场景的,浸润在环境中去体验,需要老师去建构真实的场景,总结一些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做好上位提炼。“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不太理解,把想说的话调整一下放在其他成果里。评价可以选一些“xx星”等的评选,以儿童视角去激发兴趣、鼓励式的评价,围绕儿童发展的课程目标,形成一个大范围的评价框架。 周:我们课题组在平时多多开展研讨活动,对一个阶段做的事做好梳理与串联,边走边梳理,帮助我们后期的科研方向做好准备。 三、理论学习、课堂观察量表的解读与分工 ·理论学习: 《基于水墨绘本开展幼儿国画教学新范式的实践研究》 精心选材:双主体三原则让教学内容更具适宜性 分层教学:序列化的设计与实施让教学过程更具生动性、 阶梯评价:节点式的三位评价让教学成效更具哲学性 ·观察量表解读: 1.基于中华水墨文化推进幼儿的活动:主要观察并记录教师的环境布置、情境创设、氛围营造以及讲述、提问/追问、呈现、指导、评价等行为,可具体化; 2.基于活动培养幼儿文化自信:主要观察并记录幼儿学习活动中的语言行为、神态、状态以及学习结果等,可做些简单描述性记录(观察者明白即可); 要重点记录幼儿学习品质方面的关键事件,比如师幼、幼幼互动的语言,合作探究的状态,精美的作品,特别是亮点、生成等; 3.以学思教:针对学的表现,反思教的行为,提出自己思考(成功启示、改进之策等)。 4.记录可以采用文字、照片、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 四、研究课展示与课堂观察 大班美术《千里江山图》
五、研究课说课、课堂观察分组议课 许:本班教师本身具有国画技能,幼儿有爬山经验,从不同视角感受自然、文化、生命之美。每个环节都有侧重点,关注色彩、形态、纹理、前后关系。有些幼儿感兴趣的环节可以引导幼儿更多的表述,在操作时,材料摆放有些不适宜,颜料滴下来影响了整体效果。个体差异较明显,主要关注了色彩的晕染与山峰的形态上,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一些展示,或者在操作环节,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弱的,实现互助互学的效果。回应与追问可以更精炼。 议课一组:A1基于中华传统水墨文化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水墨文化选择适宜,契合幼儿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问题设置层层深入,引发多元欣赏;环节多元,支持幼儿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使水墨文化和美术活动深度融合。1.选材欣赏比较适宜。2.问题结合千里江山图有分解,可以继续叠加和追问。3.美术作品的完整性,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比如印章。A2基于中华传统水墨文化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能根据水墨文化创设有美感、有意境的活动环境;通过对江山风光的了解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水墨画丰富色彩以及独特的意境美,并建构关于绘画的新经验。 A2:1.活动环境有美感:环境美、色彩美、师幼美、氛围美2.绘画经验有提升:水墨晕梁、色彩浓淡、线条排列。A3基于中华传统水墨文化培养幼儿文化自信能运用水墨文化探寻文化之脉,从山水实景到水墨国画;能运用水墨文化构建文化之网,感受水墨的历史和意蕴;能运用水墨文化感受文化之光,欣赏水墨之美,大胆表现水墨文化。 A3:1.评价环节可以再提升,进一步感受文化的厚度和意蕴。2.关于水墨的历史幼儿感受的不太多。3.欣赏环节中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图,如何与生活更好的联系。整个活动在活动前是有准备、有体验的;活动中是有欣赏、有提升的;活动后有评价、再欣赏。疑惑有:如何基于水墨文化与幼儿生活更好的链接,可以结合老师的服饰,与生活和文化的链接。另外如何基于文化,渗透“小日子”课程,如山石中取出的颜料,更好的感受到文化自信。 议课二组:千里江山图的环境氛围渲染得很充分,幼儿对水墨的前期经验很充分,对于B3.体验水墨背后的历史文化,是比较难实现的。结合小日子课题,可以从文化中抽离中,结合幼儿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场景、建筑等进行延伸。教师的提问:“你们爬过山吗”对于山的体验是不够深刻的,可以换为:“你对山有什么样的感觉”,更多得感受山的雄伟等特点。活动形式很多元,在交流中幼儿乐于表达。最后的呈现方式,充分尊重了孩子的作品,感受到了自信。B3文化意识的萌发,对于如何体现水墨文化的深远,对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背景的拓展,可能对文化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于颜色的使用,对颜色的命名,绿分为翡、翠等,可以在描述时更精细。 张:这个活动可以媲美市级展示活动,现场效果非常精彩与震撼。课与课题之间的关系,两个小组给出的建议我非常赞同。活动主题上升到水墨文化的层次,对于幼儿园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思考是否要用“水墨文化”,如何要与幼儿的生活展开链接,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单元设计理念需要系列化的设计,水墨画与文化自信不能在一节课中割裂的实现,前期如水墨画的特点、画法、生活式的水墨画创作,然后再思考哪些是适合集体教学活动去展开呈现的。我们要思考后期如何在生活中应用与拓展。开发一些子课程,在大课程指导下的定位好水墨画的内容。进一步思考设计得活动如何适用于不同水平的幼儿,对于没有经验的幼儿如何设计水墨画课程,在未来进行系列设计得时候需更多的体现文化自信与生活链接的问题。理论学习方面可以寻找幼儿文化自信方面的权威期刊,后期需要对最新期刊进行学习,不断优化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形成更多维度的认识。在幼儿园开展水墨画教学的理论文献可以再增加。文献学习的解读,不是简单阅读,而是提炼对于今天活动的关键词认识,将文献服务于教学设计与量表制定,三者是相互交融的关系,要做不断地筛选,与成果的提炼。期待下次课题组有这样的进阶式解读与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