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文献学习 《指向幼儿文化自信培养的幼儿园民俗课程 》 ㈠幼儿文化自信培养内涵与目标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策略和产物,是人类自身智慧的创造。每个国家和民族的下一代之所以需要学习和传承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从根本来说是生存之必需,因为本国本民族文化包含的是本国本民族世代积累的生存智慧。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幼儿来说,培养其文化自信也应遵循相同的内涵。 ㈡ 指向幼儿文化自信培养的幼儿园民俗课程的建构原则 首先,幼儿园应遵循地域性原则。之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决定了幼儿更喜欢探索身边的人、事、物,本地的民俗文化由此会比来自其他地方的民俗文化更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同时也为幼儿实际感受、接触和参与本地的民俗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从而更有助于幼儿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发展。 其次,幼儿园应遵循生活性原则。对于喜欢具体形象事物的幼儿来说,与其生活紧密联系的民俗文化更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最后,幼儿园应遵循参与性原则。幼儿学习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做中学”,即只有经过幼儿探索的事物,才能与幼儿的经验建立真正的连接。 ㈢指向幼儿文化自信培养的幼儿园民俗课程的实施路径 ⒈将所选择的民俗文化内容主题化与游戏化 ⒉遵循“三段六步”的基本流程建构和实施民俗课程
二、观察量表解读
三、集体教学活动观摩 洪天颖——大班社会活动《百家姓》
四、执教教师说课 理论、理念说明:《指南》中提出:“要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结合课程游戏化的理念针对社会领域学习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探讨,以姓氏作为课程的出发点,引导幼儿了解姓氏的来源,发现自己姓氏背后的含义,了解姓氏文化,感受姓氏的传承和丰富性的特点。 五、议课小组现场研讨与交流 (一)议课一组 A1基于中华姓氏文化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姓氏文化的选择适宜,契合幼儿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问题设置层层深入,引发幼儿深入思考;环节多元,支持幼儿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使姓氏文化和社会活动深度融合。 1活动环节中运用了一些视频、图片等,并且链接到了幼儿在生活中的经验,如食堂大厨、幼儿园保安叔叔的姓氏。 2.幼儿活动中座位的排列形式可以调整一下,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 3.同姓名人可以根据幼儿兴趣增加一些更深层次的介绍、了解。 4.在幼儿分享的形式上可以尝试以故事、表演等形式来介绍。 5.师幼间的距离很近,各个环节的递进清楚,幼儿活动中的状态也很 A2基于中华姓氏文化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 能根据姓氏文化创设适宜、轻松的活动环境;通过对姓氏的了解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姓氏作为中国人维系血缘的隐性纽带作用,并建构关于姓氏的新经验。 1.基于这个观察指标,打破了以往经验的束缚,分为三个项目小组,通过前期的调查链接到了幼儿生活中的经验,也进行了同伴间的经验共享,今天的活动中如果能够让幼儿同伴间的互动更丰富一些,不单单是教师和个别幼儿的互动与输出。 2.幼儿对自己姓氏的了解不仅是通过调查结果分享,可以针对某个点更发散出来。 3不仅可以了解名人姓氏,还要回归到幼儿的身边人,比如幼儿园、家庭成员中的几个姓氏,你最想了解、介绍谁。 4.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融入活动中的姓氏、比如张氏点心店、王氏理发店。 A3基于中华姓氏文化培养幼儿文化自信 能运用姓氏文化追溯文化之源,从自己的姓氏起源到姓氏起源;能运用姓氏文化探寻文化之脉,从姓氏故事到姓氏传承;能运用姓氏文化构建文化之网,感受姓氏的历史和内涵;能运用姓氏文化感受文化之光,了解同姓名人,传播姓氏文化。 1.活动后可以增加班级中对姓氏的调查环节,回到孩子本身,感受到姓氏的力量与传承。 2.姓氏与文字演变之间的联系,对于这些历史故事幼儿也可以选择有兴趣的去了解,通过历史增加幼儿对姓氏内涵的理解。 3.张阿姨点心店、袁记等不仅是手艺的传承,也是姓氏的一种传承意义。 (二)议课二组 B1文化认知探索 能根据前期调查和生活经验,通过调查、分享、对话等方式,对姓氏形成初步认知,了解姓氏的来源,感知姓氏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建议: 1.分享过程中有初步感知,把孩子调查充分的运用。围绕关键问题观察到10个小朋友回答。 2.“对话”: 是否前期有分享,落在“对话”上,个体经验的碰撞和整体经验的梳理和提升,在对话中对姓氏文化产生新的经验。多分享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支架的作用。 3.“百家姓”,更多的孩子对姓的认知,突出“百”,形成“百家姓”的梳理。 六、研训员指导与总结 科研员张雪老师:一是课题课设计要有整体观,要基于幼儿真实问题。二是要认识到活动不仅是对姓氏的认知,更要看到姓氏背后的文化,背后的情感。三是可以链接幼儿生活,利用本地的名人资源融入课程。 科研员倪夙敏老师:首先要通过研讨形成结构性的提炼,进而提高议课质量。其次围绕研究主题,把“以学思教”结构化,实现学理的揭示与发展。最后通过课题课的不断更新完善,对内涵进行再理解,概念再界定,努力实现科教融合1.0走向2.0。 王七林书记:要关注三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主题和课题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袁迎春主任:一是要用科研的态度聚焦日常教学活动,更具专业水准;二要不断学习,提升学术水平;三要注重实践,深入推进研究;四要及时梳理,善于提炼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