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 《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的深度融合:应然与实然》-刘淑颖 ㈠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 ㈡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深度融合的应然取向 ㈢传统文化与园本课程深度融合的实然要求 阅读分享: 园本课程则可以看作校本课 程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拓展和延伸,是课程体系中最 贴近幼儿园实际的、具体的教育场域,贴近儿童发展需求。 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园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根植于幼儿园的生态环境,集教师、专家、家长、幼儿等多方智慧和力量,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办园理念和幼儿园现实条件为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带有园所特色的“以园为本”课程的过程。 园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具体化和多样化,园本课程的具体形态生动地体现在每个班级的课程和教学之中。 园本课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为传统文化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转化创新提供了较大的弹性空间和多元化教育的可能,能够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扬与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功能的实现。 二、课题研究方案论证 ⒈课题组成员针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论证研讨 课程目标的定位 可以有目标体系图和评价体系图,这样就完整了。 课程目标可以分为行为习惯性目标、知识技能性目标与情感态度性目标。 可以围绕孩子、老师、家长、园所等不同指向的文化自信的目标定位。 孩子层面:文化基因的培植、老师层面:文化教育的提升、家长层面:文化自觉的延展、园所层面:文化自信的传播、然后,确定具体细化的目标。 家长那一块,我觉得用“走向文化自觉”也不错幼儿园中华文化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是立德树人,即,以中华优秀文化及其内在精神“化育”幼儿,以培养认同中华文化、适应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现代中国公民”。 具体到各个幼儿园,幼儿园既承载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又承载着并不完全一致的社区文化发展使命。 园所:重构文化生活,打造文化品牌,实现文化生长,厚植文化自信。家长:用心生活、同频共振、走向文化自觉。对文化自信的显性的状态目标描述再清晰一些。 幼儿: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喜爱文化、积极探索,初步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价值观。 园所:重构文化生活,打造文化品牌,实现文化生长,厚植文化自信。 教师:爱国敬业,……,尊崇文化、潜心钻研,全面树立良好的文化价值理念。 家长那一块,我觉得用“走向文化自觉”也不错 课程评价 评价不再是目标参照的一种评判,而是对儿童自主文化建构活动的解释。 由于不同儿童文化的建构活动具有差异性,这种解释总是从儿童自身的文化背景出发,对儿童的文化理解活动进行描述,具有个别性。 评价的价值不再是获得他者的建议,而是在于启发儿童自我的学习意识,强化儿童文化认同的内在性,实现儿童最佳的文化生长。 课程内容 当代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协调。 幼儿园课程保持社会文化的敏感性落实到具体,仍然要遵循课程内容建构的四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 选择与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相关联的代表性文化,同时深刻理解上述四大原则,才能做到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制灌输,令家长反感。 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传统戏曲、现代京剧、红歌、地区民族文化等,幼儿园在选择这些内容时一定要慎重,尽量在专家指导下科学合理解决,力求传统和现代的统一、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统一。 在课程实施时,将课程编制中有机纳入,实施的形式可以作为专门的主题来教学,也可以融入幼儿每日生活或大型专题活动中,如国庆主题教学、成语故事动画、传统民族节日教育、参观民俗博物馆、祖国生日画展、幼儿合唱节、儿童剧表演、民族舞蹈教学、民族服装表演、环境布置、午餐背景音乐、幼儿操的队列音乐、区域游戏等。 三、达成共识 ⒈课程目标
⒉课程内容
⒊课程评价 “小日子”课程评价包括质量评价、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发展评价。评价伴随着“小日子”课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型的评价方式让教师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幼儿的行为,通过解读幼儿的行为去反观课程的适宜性,了解身边的幼儿,找到幼儿需要的、适合的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