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样本幼儿园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现状,通过数据和资料分析,把握幼儿园教师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为策略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二、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样本幼儿园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共6名。其中包含1位10年教龄的成熟教师,5位5年内教龄的职初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 6份,回收问卷6份,有效问卷6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三、 关于调查问卷内容
自编“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教师的基本情况。
㈡教师对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意识
㈢教师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
(包括课程规划基于蓝本课程的延伸和扩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㈣教师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效果与困难需要
四、调查数据分析
㈠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问卷调查中教师的教龄、学历、骨干分布等基本情况见表1-1
教龄段分布(年) |
骨干数量(校级) |
学历 |
0-5年 |
5—10年 |
10—20年 |
学科能手 |
学科新秀 |
本科 |
专科 |
1 |
4 |
1 |
1 |
1 |
6 |
0 |
16.6% |
66.7% |
16.7% |
16.7% |
16.7% |
100% |
0% |
表1-1 教师队伍教龄分布、骨干数量与学历统计(答题人数27人)
由表1-1数据可知,0-5年教龄教师占比16.6%,5-10年教龄教师占比66.7%,10-20年教龄教师占比16.7%。其中本科学历教师占比100%,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校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
课题研究经历 |
序号 |
成员 |
相关内容 |
1 |
金亦敏 |
⒈参与过苏州市“十三五”重点课题《利于幼儿艺术经验建构的地方性美育资源开发研究》的研究工作,现已结题。 2.参与过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调查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进行中。 |
2 |
薄文莹 |
⒈承担过苏州市“十三五”重点课题《利于幼儿艺术经验建构的地方性美育资源开发研究》的研究工作,担任子课题研究负责人,现已结题。 ⒉承担过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调查研究》的研究工作,为课题核心组成员,课题进行中。 ⒊承担过太仓市“十三五”立项规划课题 《主题背景下教学与区域游戏有效融合的研究》的研究工作,为课题核心组成员,现已结题。 |
3 |
张双怡 |
⒈参与过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调查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进行中。 |
4 |
曹旭晨 |
⒈参与过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调查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进行中。 |
5 |
胡娟 |
⒈参与过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调查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进行中。 |
6 |
张明珺 |
⒈参与过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调查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进行中。 |
表1-2 教师队伍教龄分布、骨干数量与学历统计(答题人数27人)
由表1-2可知,本课题研究教师均有课题研究经历,分别参与过苏州市“十三五”重点课题和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能力较高。
㈡幼儿园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整体来看,由此可见,教师学历较高,均有课题研究经历,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队伍较年轻,积极性高,具有活力。同时,青年教师队伍基数大,教学经验积累少,也呈现出专业素养较薄弱的问题倾向。
优势:
1.年轻的教师队伍对于新鲜事物、新理念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在课程实践与创新的过程中,年轻教师更积极,也更具创新性。
2.教师队伍青年化学习力强,面对新的挑战,更容易形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实践的教科研氛围。
⒊所有教师均参与过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的开展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从而有助于课题更好的进行研究。
㈡教师对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意识
⒈对儿童视角的认识
图2-1教师对儿童视角的认识文献汇总
如图 2—1 的文献资料汇总,课题组教师通过文献法掌握了有关儿童视角的研究动态和现状、以及当前儿童视角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教师对儿童视角的了解与认识都普遍有了提高。

图2-2 问卷预览 图2-3 教师对儿童视角的认识相关问卷数据分析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始终贯穿着“以儿童为本”“坚持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上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下至评估指标的5个维度、15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察要点,提取了b2-5\b2-6\b3-7等17个指标作为研究的依据,如上图2-2、2-3所示。
数据中b2-5达成率100%,b3-6达成率100%,b3-7达成率83.33%,b5-12达成率100%,b5-13达成率100%,b5-14达成率100%,b5-15达成率66.67%,b6-17达成率100%,b7-19达成率100%,b7-20达成率83.33%,b7-21达成率83.33%,b7-22达成率83.33%,b7-23达成率83.33%,b7-24达成率100%,b11-38达成率83.33%,b11-39达成率83.33%,b12-40达成率100%。从以上数据看出,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能够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视角出发。
⒉对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价值认同
本问卷调查中教师对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价值认同,见表 2-4。
必要性 |
人数 |
百分比 |
对教师发展的必要性 |
6 |
100% |
对幼儿发展的必要性 |
6 |
100% |
表2—4对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的认识
(答题人数6人)
在对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中,教师的认可和投入是基础和保障。本问卷调查中发现,全部教师都认同对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对教师发展有必要性,且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此次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㈢教师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
⒈课程规划
图3-1课程规划框架
课题组针对本课题课程规划进行了研讨梳理,从儿童视角出发,让幼儿充分参与课程的规划。我们需要链接经验、链接能力、链接思维、链接成长,形成课程规划框架。
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图 3—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如图 3—2数据显示,在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50%的教师利用了节日节气资源,30%的教师利用了园所资源,15%的教师利用了自然资源,5%的教师利用了家庭。可见,对节日节气和园所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多,对自然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对较少。
⒊课程实施
①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主要途径
图 3—3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如图 3—3 数据显示,75的教师选择了在蓝本课程中实施,15%的教师选择了在特色课程中实施,10%的教师选了在项目课程中实施。由此看出,教师在实施途径中选择是多元的。
②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组织形式及活动形式
图 3—4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
如图 3—4数据显示,在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上,5%的教师选择了其它形式,77.3%的教师选择了小组形式,65%的教师选择了小组形式,84%的教师选择了集体形式。由此可见,教师们在实施的组织形式上以班级集体为主,个别和其它形式较少。
图 3—5课程实施的活动形式
如图3—5数据显示,在课程实施的活动形式上,92.6%的教师选择了游戏活动,90.3%的教师选择了环境创设,83.3%的教师选择了个别化活动,75.3%的教师选择了一日活动随机渗透,2.2%的教师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教师们在实施活动形式上多为正规性的学习活动,而相对在一日活动随机渗透的非正规性活动形式较少。
⒋课程评价
①评价维度
图 3—6课程评价的评价维度
如图3—6数据显示,在课程评价方面,60%的教师选择了幼儿层面,35%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层面,5%的教师选择了家长层面。由此可见,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层面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其次是教师层面。
②评价方式
图 3—7课程评价的评价方式
如图3—7数据显示,在课程评价的评价方式中,84%的教师选择了自评,73%的教师选择了他评,55%的教师选择了互评,30%的教师选择了其它评价。
㈣教师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效果与困难需要
本问卷调查中教师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考虑的因素见图 2-5。
图2-5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考虑的因素
如图2-5的数据显示,在课程开发和实施时,52.7%的教师考虑了科研经验,82.3%的教师考虑了资源的开发利用,88.2%的教师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88.7%的教师考虑了幼儿的发展需要,76.9%的教师考虑了幼儿的经验,48.9%的教师考虑了课程的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们能做到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发展需要等。
五、 研究分析
㈠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的可取之处
⒈对课程探索与实践能够具备相同共识
课题组内参与调查的教师均为本科学历,学历普遍较高。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以及研讨发现,教师对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保持高度支持和认同的倾向,肯定了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教师和幼儿的双重价值以及其必要性。
⒉在课程探索与实践中能够整合各项资源
调查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能够结合幼儿兴趣需要及其年龄特点,把握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节气节日资源,能够整合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等园所资源,能够挖掘幼儿生活、周边多元的资源,并将他们整合运用起来,实现“生活教育”的目的。
⒊在课程探索与实践中能够采取丰富策略
调查研究发现,教师能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注重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其次,采用多种活动组织形式及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⒋在课程探索与实践中能够取得成效
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于研究效果具有较高的期待,普遍认为通过课题实施,能够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提高观察与了解分析幼儿行为,读懂孩子的能力。也能够促进幼儿多方面全面发展。于此同时,积极鼓励其它对象参与活动,树立科学育儿理念,提升科学保教能力。
㈡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日子”课程样态的探索与实践现状的问题与不足
⒈缺少对课程规划的认识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中,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不需要教师开发和创造课程。而目前幼儿园的课程情况与传统相比较又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幼儿园可以自行选择教材和教法,这对教师的课程规划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教师在现阶段缺乏专业支持,还不能很好地规划课程。
⒉缺乏对幼儿发展需要的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儿童观有一定儿童本位、儿童视角的意识,但是在实践中会会出现完全放手的错误倾向,而忽略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应更多地关注到儿童的发展。
⒊课程实施路径的单一性
调查研究发现,教师课程实施路径相对单一,更加依托于集体和小组形式,对于个别和其它形式的实施路径探索比较少,,这样必然会导致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化,很难实现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需求。
⒍课程评价未形成闭环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有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多元评价,主推课程质量提升,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双向成长。但是课程评价往往做了,但是没有实际运用起来,未形成有效的闭环,为后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造价值。
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