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
文献综述
【课题编号】2022/LX/02/219/03 太仓市艺禾幼教中心万和路幼儿园课题组
以“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为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未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以“文化自信”作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论文41,138篇;以“文化自信与教育”作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论文1,572篇;以“文化自信与幼儿教育”作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论文14篇;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作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论文529篇;以“文化自信与校本课程”作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论文0篇。以“文化与校本课程”作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论文173篇。阅读其中的重点篇目,可以大致梳理出“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的基本走向。
一、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
㈠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国内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文化自信主体促进文化自信。朱小娟强调人民是文化自信的创造主体,人民在文化自信实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根本。有学者提出通过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涵义,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促进人民文化自信的强化。三是从创新融合的角度实现文化自信。
㈡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外较少学者直接对“文化自信”主题进行研究,多是文化相关的研究,如文化认同和文化反思的相关研究。从文化认同层面来看,格瑞兹认为一个人出生以来的共同文化为其文化认同奠定基础,包括出生的社区、所在的语言群体以及生活的社会习俗。从文化反思角度,亨廷顿认为冲突起源于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学会在多元文化的世界内共存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缺少在学前教育段的相关研究,缺少在低年龄段幼儿实施的相关课程。其中有关文化自信研究的范围较窄,目前主要是围绕文化自信的内涵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其他相关内容如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等的研究。有些论文只是不同程度地解读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或是论述价值意义,缺乏对文化自信本身学理性的分析和系统性的研究。其次,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有限,从宏观上研究文化自信得多,从微观视角对文化自信主体或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较少,缺乏横向的比较与实证研究。最后,研究成果的现实性不强,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泛化,创新性理论少,针对性不强,因而其研究结果对具体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㈡关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研究
国内有多名教育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对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有一定的研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在“活教育”理论中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虞永平教授提出: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卢梭和杜威,都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新生,都重视儿童生活经验和主动经验的获得。这可以直接成为幼儿课程生活化的理论基础。杜威也认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要“工作”的本能,并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当前,我国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以幼儿为中心,强调情境教学和体验式学习,注重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同时,生活化课程也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是将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课程资源,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趣味。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课程,课程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生活的过程。这种生活是能体现生活世界的本质的,是能体现生活的本质的,体现幼儿生命成长的诉求的。
㈢关于文化与校本课程的研究
在检索过程中,围绕着“文化自信”和“校本课程”检索所获得的检索结果较少,因此本文以“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主要的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 173篇文章,从时间的脉络看,研究自新课改开始,起初研究较少,但在 2010 年后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传统文 化相关文件颁布后,更多的研究者将视角集中于传统文化领域,具体从研究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对关键词的相关度进行分析,与校本课程高度相关的关键词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很多民族独特的文化也可以被视为传统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容上的交叉。
李群等人从具体的教育内容出发,依据课程内容选 择的要求和张岱年对文化的分类,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涵盖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大文化领域,包括生活、科技、礼俗、社会、文史、 艺术、价值、思想八个类别,为学生搭建全景式的传统文化图谱 。任翔则从内 容的角度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从知识、精神和养成教育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知识层面包括语言、文学和历史知识,精神层面则涵盖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贵和尚中等,而养成层面则是通过家庭、校园文化和规章制度等外在的因素来给进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该教育内容涵盖了三个教育的层次, 第一层为知识的理解教育,第二层次为精神价值的认同教育,第三层次为理念的践行教育,总结出了文化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知、情、行三个维度,由知入情而终至行。王嘉毅指出:多元文化课程在发展时具有多元视野、多样原则和个性指向的特点,多元文化课程改革要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要对课程进行结构上的调整。
西方有许多学者思考和讨论过“文化选择”问题。涂尔干(Emile Durkheim)提出服从国家所施加的影响是学校课程在内的整个教育活动需要遵循的原则。英国课程论专家劳顿(Lawton. D.)基于文化分析理论提出了社会文化内部系统分析课程,该课程通过建立一套筛选原则,以确保基于合理的文化选择进行课程规划 。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我国提出的全新的概念,国外对其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对文化相关的内容如文化认同、族群认同、文化反思进行了研究。第二,研究了关于文化选择和课程文化、多元文化主义和校本课程的研究,但很少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针对文化自信视角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四、研究展望
通过对于文献的梳理和研究,可以看到还未有幼儿园将文化自信运用到课程建构中。课程与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文化与课程的结合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阔和崭新的环境。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以幼儿的生活和生命为基本前提,强调幼儿生活的整合性亦即强调的是幼儿学习的经验性与文化性。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一直经受文化品性缺失的困扰,表现出过度的西方化和城市化,从而使得课程本身难以从文化的高度承担起提升幼儿生命学习质量的重任。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一份责任和使命去继承、去创新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因此本课题将通过研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幼儿生活逻辑,构建“文化与小日子”的交互立体场域,延展生活时刻,将在园时间与居家时间连成整体,形成全时段的“文化时间轴”;拓展生活空间,从园内空间至家庭、邻里、社区,形成多方位的“文化空间轴”;丰富生活文化实践,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形成多样态的“文化活动轴”。贯通“文化生活时刻—文化生活空间—文化生活实践”三轴交互路径。在一日一周一节气、一月一季一年里,以时间为线索,动态规划“小日子”活动,延展幼儿生活时刻、拓展幼儿生活空间、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滋养幼儿生命成长,打造一种以生活为基、生态为场、生长为旨的“小日子”品牌式的生活化课程。
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