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题研究 > “十四五” > 研究方案 > 正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方案

作者: 时间:2023-08-08 点击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背景

⒈时代境遇:践行国家发展、文化传承的需要

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文化的哺育和滋养,离开了文化,人就缺失了灵魂和本质。幼儿的生命基因中具有文化的因子,幼儿有他们自己的哲学、思维方式、精神家园、表达方式和存在方式幼儿需要经过文化的洗礼,在各种文化的境遇中模塑、发展,才能走上社会化--人化的道路,才能成为具有文化品性的社会人,才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是国家政策对于文化传承的价值思考。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如何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喜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理解文化内涵,并养成一种印刻血脉里的文化自信。将文化融于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可以增强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幼儿逐渐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在幼儿阶段打下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时还可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反思辨识能力,为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⒉文化驱动:顺应区域教育、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太仓市教育局在《推进“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作风效能建设会议》上提出聚力“一冲刺三提升”目标任务,有底气敢为、有志气敢闯、有锐气敢干、有胆气敢首创,以“四敢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要求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五育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丰富素质教育内涵,用心用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太仓市艺禾幼教中心积极响应会议精神,以科研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根据沿着中国传统、现代、未来文化脉络,把积累沉淀的中华民族文化信念渗透在幼儿生活中,按照“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线索有序铺陈,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传承与守护、激活与创新,建构一套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有活力、有情怀的幼儿园课程。支持儿童自我成长,促发教师主动转变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推动幼教中心课程改革。

⒊积极践行:提升幼儿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

幼儿阶段是孩子们形成认知、品德、习惯和情感等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个体对文化环境逐渐适应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园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也要培养幼儿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坚持将国家立场与幼儿立场相结合,坚持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的精髓,践行“幼儿养性、童蒙养正”的育人理念,为国家文化安全奠定基础,做国家文化安全的捍卫者。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个体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发展。然而当前缺少文化自信在学前教育段的相关研究,特别是缺少文化自信在低年龄段实施课程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即针对上述现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幼儿生活逻辑,构建“文化与小日子”的交互立体场域,贯通“文化生活时刻—文化生活空间—文化生活实践”三轴交互路径,把幼儿的日常生活与课程、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课程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幼儿在参与、实践、体验中实现经验的自我建构和生长。

㈡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⒈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开发与课程的内驱力不足

调查研究发现,就教师文化的了解而言,有些教师只是略微了解文化知识,还有些教师甚至不太了解文化的具体含义和内容。此外,在教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态度的调查研究发现,有部分教师在开发和实施课程中的内驱力不足。教师们虽然认识到文化自信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但是,一方面可能因为受到国外文化入侵的冲击和影响,很多教师对传统文化并没有较多的深刻体验,许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比较模糊,内容不太清楚,技能技艺不够了解;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现有的文化课程还不成熟,可借鉴的相关内容比较少,教师觉得操作困难,从而导致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动力不足。

⒉对幼儿发展需要的考虑不够

调查研究发现,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考虑的因素中,考虑最多的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文化资源,总体考虑幼儿发展需要的比例还不高。根据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对幼儿发展需要的考虑还不是很突出,除了做到幼儿为本、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外,同时,还要兼顾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多发挥文化自信在课程中的价值。

⒊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不够准确

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课程的目标把握不够清晰和准确,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存在不够民主的问题,园长在制定课程目标时未吸引教师参与并共同制定,造成教师对文化课程目标存在不了解的情况。如部分老师对于课程目标理解窄化,只关注到了一个或两个方面,不够全面。因此,幼儿园需要梳理完善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目标,并在教师间进行交流分享,达到对目标的正确理解和认同。  

⒋课程内容的开发不全面

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反映文化内容过广,课程开发中存在难于取舍的问题。具体而言,教师对节日节气资源开发较多,对民俗饮食、诗词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较少。再加上缺乏良好的开发利用机制,导致教师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自发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参差不齐,内容的开发还不够全面。

⒌课程的实施有待优化

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的途径上不尽统一,有的渗透在班本课程中,有的渗透在游戏活动中,有的渗透在环境中,说明教师对课程实施的途径还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导致思路混乱。其次,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的方法中,接受学习的方法还占有一定的比例,方法还不够适宜,因为接受学习的方法不符合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为特点的学习方式。另外,在课程的组织实施形式方面,教师总体以班级集体的形式为主,个别形式运用较少,课程实施中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还不够。

⒍家园合作的内容、形式较单一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定比例的家长没有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因为家长自身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很多年轻的家长自身热衷于西方的节日,不能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幼儿发展的重大价值,对幼儿园开展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访谈中,了解到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时,主要以教师安排为主,家长本身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给予家长参与 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节假日的活动和收集材料为主;另一方面,教师 没有积极调动家长主动策划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㈠理论价值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有两个:一是充实了在幼儿园实施文化自信研究的理论。通过两者的关联研究,在幼儿园阶段对文化自信理论进行拓展分析。二是深化了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赋予课程文化力量,用文化解读生活与生命,让课程更具文化气质和品位,也为今后学者研究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㈡实践价值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包括以下四点:一是为培养文化自信提供具体的可操作实施方案。通过理论分析、观察评估、调查研究等方式,最后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为其他园所探索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二是为深化生活化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新视角。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教育中的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唤醒人的作用。三是有助于园所科学办学理念的形成。基于文化自信,结合园所办学理念、办园文化进行园本课程的开发。四是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断充实教师关于文化自信、生活化园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等方面的知识。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文化精神的自觉传承、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本课题中的文化自信是指幼儿在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守护、文化生命力的激活与创新,从而形成的一种坚定信念。

㈡“小日子”生活化课程

小日子是指在一日一周一节气、一月一季一年里的每个日子中,教师、幼儿、家长、社会人士等在交互作用中生成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并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来创造、丰富幼儿内在的心理环境,外在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进而形成幼儿自身与环境有效互动的“学习场”,推进其认知结构、动机、思想意识的变化。

生活化课程是幼儿园在组织、设计和实施课程时,把幼儿的日常生活与课程、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课程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幼儿在参与、实践、体验中实现经验的自我建构和生长,是一种生活化、经验化、综合化的课程。

“小日子”生活化课程是幼儿园在实施课程时,在一日一周一节气、一月一季一年里,以时间为线索,动态规划“小日子”活动,延展幼儿生活时刻、拓展幼儿生活空间、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滋养幼儿生命成长,打造一种以生活为基、生态为场、生长为旨的“小日子”品牌式的生活化课程。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建构研究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建构研究是指沿着中国传统、现代、未来文化脉络,依靠文化规则,把积累沉淀的中华民族文化信念渗透在幼儿生活中,按照“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线索有序铺陈,实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传承与守护、激活与创新,建构一套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有活力、有情怀的幼儿园课程。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㈠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国内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文化自信主体促进文化自信。朱小娟强调人民是文化自信的创造主体,人民在文化自信实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根本。有学者提出通过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涵义,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促进人民文化自信的强化。三是从创新融合的角度实现文化自信。

国外较少学者直接对“文化自信”主题进行研究,多是文化相关的研究,如文化认同和文化反思的相关研究。从文化认同层面来看,格瑞兹认为一个人出生以来的共同文化为其文化认同奠定基础,包括出生的社区、所在的语言群体以及生活的社会习俗。从文化反思角度,亨廷顿认为冲突起源于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学会在多元文化的世界内共存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缺少在学前教育段的相关研究,缺少在低年龄段幼儿实施的相关课程。其中有关文化自信研究的范围较窄,目前主要是围绕文化自信的内涵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其他相关内容如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等的研究。有些论文只是不同程度地解读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或是论述价值意义,缺乏对文化自信本身学理性的分析和系统性的研究。其次,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有限,从宏观上研究文化自信得多,从微观视角对文化自信主体或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较少,缺乏横向的比较与实证研究。最后,研究成果的现实性不强,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泛化,创新性理论少,针对性不强,因而其研究结果对具体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㈡关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研究

国内有多名教育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对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有一定的研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在“活教育”理论中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虞永平教授提出: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卢梭和杜威,都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新生,都重视儿童生活经验和主动经验的获得。这可以直接成为幼儿课程生活化的理论基础。杜威也认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要“工作”的本能,并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做中学”的方式。

综上所述,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寻找课程资源,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受世界的美好和趣味。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课程,课程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生活的过程。这种生活是能体现生活世界的本质的,是能体现生活的本质的,体现幼儿生命成长的诉求的。

关于文化的校本课程的研究

国内较少学者直接对“文化自信”主题进行研究,多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有论者认为:多元文化课程在发展时具有多元视野、多样原则和个性指向的特点,多元文化课程改革要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要对课程进行结构上的调整。

西方有许多学者思考和讨论过“文化选择”问题。涂尔干(Emile Durkheim)提出服从国家所施加的影响是学校课程在内的整个教育活动需要遵循的原则。英国课程论专家劳顿(Lawton. D.)基于文化分析理论提出了社会文化内部系统分析课程,该课程通过建立一套筛选原则,以确保基于合理的文化选择进行课程规划 。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我国提出的全新的概念,国外对其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对文化相关的内容如文化认同、族群认同、文化反思进行了研究。第二,研究了关于文化选择和课程文化、多元文化主义和校本课程的研究,但很少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针对文化自信视角下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思路步骤

㈠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实施策略;形成对文化自信在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中运用的理性认识;促进幼儿在“小日子”生活化课程中全面发展。具体目标有:

⒈通过研究,对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基本原则、内涵,以及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特点及其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⒉通过研究,形成园本化的“小日子”生活化课程,主要包括:课程方案、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丰富的课程资源、适宜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策略与方法、课程评价指标与方式等。

⒊通过研究,提炼出一套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实践经验,促进园所文化品质提升等。

⒋通过研究,基于对课程、幼儿的观察实证为基础,探究如何让文化自信浸润于“小日子”生活化课程中,进而促进师幼全面发展。


图1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目标


㈡研究内容:

⒈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现状研究

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研究文化自信视域下“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价值、内涵、特点;幼儿全面发展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目标、文化自信与幼儿各年龄段之间的关系、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之间的关系等。

⒉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调查研究

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法,了解幼儿对于“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已有经验、教师对于“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理解和认同感、家长对于“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认识和看法等,分析幼儿与之相关的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⒊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规划

主要依据生活教育理论、幼儿身心发展与现状,梳理不同年龄段幼儿各领域关键经验和发展目标,研制文化自信视域下“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目标(图1)和内容框架(图2),设计活动实施路径、策略和评价等。

⒋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全面梳理、分类幼儿园及所在地区可利用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平台资源等,形成“小日子”生活化课程资源库。

⒌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实施方式与策略研究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遵循幼儿生活逻辑,以时间为线索,构建“文化与小日子”的交互立体场域,延展生活时刻,将在园时间与居家时间连成整体,形成全时段的“文化时间轴”;拓展生活空间,从园内空间至家庭、邻里、社区,形成多方位的“文化空间轴”;丰富生活文化实践,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形成多样态的“文化活动轴”。贯通“文化生活时刻—文化生活空间—文化生活实践”三轴交互路径,丰富幼儿文化体验,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幼儿生活。

⒍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案例研究

对幼儿在“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性材料,用以探讨某一现象在“小日子”下的状况。同时包含了特有的设计逻辑、特定的资料搜集和独特的资料分析方法。

⒎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评价研究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日子”生活化课程遵循“强调真实性、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历程,推崇个别化、发展性评价”“结构性记录幼儿的各领域发展,侧重多元化评价”的原则,构建“小日子”生活化课程评价系统。

图2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内容

研究思路

在前期课题的基础上,以幼儿园“小日子”生活教育探索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起点,坚持兴趣问题导向观,通过基础研究——课程规划——资源开发——课程实施策略研究——评价反馈——成果总结,将“课程游戏化”精神,有机地渗透到建构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在提升教师研究水平同时,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小日子”生活化品牌课程系列成果。

研究步骤

⒈理论准备阶段(2022年9月——2023年3月)

⑴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谈话等了解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发展需求的满足度,了解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的承载度等。

⑵文献研究:检索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课程群开发等研究现状,形成《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文献综述。

⒉探索实施阶段(2023年4月——2024年12月)

⑴开展课程实施方案的学习与培训活动,研究设计《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实施方案》

⑵开展实地调查和园本研修,构建资源列表、课程资源室等,形成《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资源库》。研究建立课程资源筛选机制、运行机制、维护机制等保障机制。

指导班级、项目组、文化社团进行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探索实践。构建“文化与小日子”的交互立体场域,延展生活时刻,将在园时间与居家时间连成整体,形成全时段的“文化时间轴”;拓展生活文化空间,从园内空间至家庭、邻里、社区;丰富生活实践,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形成多样态的“小日子”品牌活动。

⑷深入实践,探索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制定《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评价方案》,开发嵌入一日生活的评价工具,构建师、幼、课程三位立体化的多元评价体系。

    ⑸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

⒊反思总结阶段:(2025年1月——2025年6月)

重在撰写研究报告,汇编《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实践案例》,整理获奖发表论文集,准备结题鉴定材料。

3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立足创新导向的行动研究,探索文化自信视域下“小日子”生活教育创新的实效操作范式与实践经验策略。同时开展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基础研究,以及政策、技术与个案等支撑研究,保障行动研究的顺利开展。

⒈文献法对国内外现有生活课程、中国文化资源课程等研究内容进行检索和文献分析,深入了解当今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发展水平与现状。通过文献研究,厘清文化自信、“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开发等相关的课程理念、内涵特征及相互关系,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

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幼儿、教师、家长三个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幼儿在“小日子”生活化课程活动开展中的发展情况,以及教师和家长对于文化自信以及“小日子”生活化课程活动的认知水平。

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中,此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就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找到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逐一探索“生活教育价值定位、活动关联性、活动适宜性、路径互通与家社联动协同育人”四大问题,通过架构“小日子”生活化课程体系,突破教师教学定势,建立“课程设计-保教支持-资源保障”支持系统,形成幼儿园生活教育实践范式。最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

案例研究法:对幼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性材料。

观察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坚持科学的、持续的、系统的观察。根据《指南》发展目标及幼儿行为和学习状态为依据和导向,以扫描观察、定点观察、跟踪观察等方法,通过影像、图示、轶事等方式记录幼儿在课程中语言、行动、表征和思维,分析反思课程开发中内容的适宜性、策略的有效性、评价的科学性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经验总结法:通过建构文化自信视域下“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探索和实践,阶段性的总结、反思,撰写研究经验及结题研究报告,形成有参考意义的模式。


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22年12月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022年12月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资源系列

资源库

2023年6月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实施方案

文本材料

2023年6月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论文、案例集

文本材料

2024年4月

最终成果(限3项)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的建构研究》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2025年5月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评价体系

文本材料

2025年4月

《文化自信视域下幼儿园“小日子”生活化课程实践案例》

 

2025年6月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太仓市太仓市扬州路58号

联系电话:0512-53583696 邮编:2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