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探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培育路径,在分析文化自信的概念和内 涵基础上强调文化自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政教学策略,包括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进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思政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探讨了进一步的 研究和实践方向,以期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学生的文化自信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
关键词 : 文化自信 ; 中国文化概论 ; 课程思政 ; 审美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校、教师及学 生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仅凭 思政课完成思政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 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 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
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这表明高 校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立德树人教 育功能的发挥,同时也要加强其他各类课程的立德 树人教育,打破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
隔绝的“孤岛效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 同向同行,共同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 [2] 。
目前,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了当代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课程,也成为教育领域探究的 热点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一门富有中国文化特 色,体现中国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的课程, 正受到各高校的广泛关注。
一、点面结合,全方位发扬“文化自信”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从 多个层面着手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与时俱 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学习思政内容。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要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 互动形式,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上得到锻炼 。最后, 在教学评价方面,打造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 评价体系,加强各类课程的立德树人教育和思政教
育,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一) 春风化雨,课程内容体现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深厚,包容博大,是我们赖以成长的精 神食粮 。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中,通过深入研 究汉字历史、方言传承、中华艺术、古代科技、古代文 化及传统艺术等章节,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将思政教 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哲学、语言、艺 术、科技、对外影响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拓 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构建个体修身齐家、家国同构的 人文情怀。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汉语言文 学师范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 本身就是天然的课程思政资源 。 由于课程本身就具 有丰富的哲学、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利用先 进的思想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对学生的 思想形态和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和引导。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秉承着“润物无声”“化盐于 汤”的思政融入方式,将思政元素渗入课程的全部 内容中,通过融入先进理论与优秀实践,把思政内容 自然地融入课程之中 。如在第三章“地理环境”中, 该课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融入课程中,使学生认 识到中国文化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繁荣的 。在第 四章“汉字之美”中,探讨汉字的起源和结构时,该 课程融入勋章获得者樊锦诗先生在敦煌的研究,习 近平总书记对其评价是“平凡中见伟大”。在第六 章“岁时节庆”中,该课程融入“三农”问题,中华民 族的农耕文化绵延几千年,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除此之外,“民俗文化”“古代科技文化”以及“中西 古今文化交流”等章节中,也都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各种思政元素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富有思想 性、文化性、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天然的思政 属性 。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 面面,课程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更是凝聚了广大先贤的智慧和感悟 。
(二) 多元融合,教学方法体现“文化自信”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具体教学设计中,课程 思政浸润教学全过程 。该课程采用基于移动端的混 合式教学模式,在学习通平台建立了本课程的网络 课程 。在课程导入阶段,该课程一般采用当下政治 文化教育的热点问题作为导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 的思政品格 。在教学资源库中设计诸多符合学生思 维理解力的“活动”,结合文化和思政热点安排学生 积极参与,并在提取知识点的过程中浸润思政元素, 加深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在问题讨论阶段,提出具有思辨性的文化问题,鼓励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最终完成相关任务 。在主题 升华环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让学生获得强烈 的文化认同感,真正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为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中国文化概论课 程在具体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 式教学法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将“课内”“课 外”统一规划,达到“以 学 生 为 中 心”的 教 学 状 态。
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线上多模块评价和线下项目 ( 实践) 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 中国文化概 论课程基本体现出文化知识、诗意思辨、课程思政特 征,承担起了“了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培养 国际视野、建立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功能 [3] 。
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了数字化学习 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特点,将数字化元素和数字化教 学方式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路径,达到促进学 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线上教学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补充手段,包含课前发布电子教案 PPT、课程电子资源、讨论话题 ( 云展示) 等 。在线上教学中,教师 首先提供视频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方 式对微课内容进行学习,之后通过小组讨论深化理解。由于单一的在线学习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情 感态度,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不能忽略的。 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知识微讲座和课案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政 能力和情感态度 [4]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 比较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课堂和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的协同效应。
(三) 产学研结合,打造师生互动课程研究实践 平台
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中 国文化概论课程相结合,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 学模式,推进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课程教学的创新。 在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中,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来促进课程思政的融入 。注重课内理论与 课外实践的结合,注重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 育内容的深刻挖掘和研究,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塑造 学生的价值观念,凝聚学生的思想意识,使课程思政 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课内的教学中,采用 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例 如,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文化采风、诗词大赛、演讲比 赛、礼仪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做到知识和实践的辩证 统一 。 以学生的活动作为实现中国优秀文化创造性 转化的有效路径,用本课程的框架体系和文化思维 帮助学生在其中获得文化自豪感,最终充分感受文 化自信的体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二、三位一体,多方位发展课程思政
(一) 文化自信下的课程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 开阔自己的审美情趣,更是希望学生对自己生活的 世界多一份热爱,从中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 。 审美 教育的无功利性使得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 行价值观教育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相比理论课 程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中华审美特色的课程话语体 系 。 中华审美话语向来是诗意的,高度凝练的,中国 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 用,还具有多维度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这种思政融入方式具有教育意义,它可以 促进青年学生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有利 于他们更好地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 涵 。其次,这种思政融入方式具有引导意义,它可以 引导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观,发掘其细微的文化成分,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 。 同时,这种思政融入方式也能够强化青年 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更好地理解中 国文化,厘清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 文化自信下的课程德育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充分运用文化 自信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作用,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多维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 养 。该课程旨在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与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接 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文化自信的意识,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提 升民族自豪感 [5] 。这种教学设计方式旨在促进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
养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学生 的领导才能。
总体来说,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全方位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为了 实现该课程的目标,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融入 德育元素,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学习 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 。 同时,该课程要求学生不断 拓宽视野和知识面,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思考和引导。
(三) 文化自信下的科技教育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本课程创新 性地建立了“智慧 + 体验”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学 生自学常识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内化为清晰 的逻辑思路 。针对部分具象化与可感化的内容,如 传统科技与民间艺术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博 物馆进行参观与学习 ;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黄梅 戏、茶道、太极拳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现场表 演或相关精品视频 + 学生讨论 + 小组活动,强化对 中国文化概论的核心问题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训练 学生比较思维 。课后学生利用资源库完成知识拓展 与活动任务,从数字文化视角出发,运用 VR 软件等 新技术制作文学地图,引导学生走进学术前沿,提升 研究能力。
三、深度发掘思政元素,做好价值引领
(一) 精心选用教学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一门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课 程,其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注重挖掘和选择那 些具有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的内容,如通过汉字的 历史和演变说明汉字的文化底蕴 ; 通过讲述古代文 化和文学作品中的品德和思想来阐明德育元素 ; 从 优秀文化中提取对个体、对家庭、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价值观等思政元素。
(二) 深度挖掘教学内容
要实现中国文化概论的思政教育目标,光是选用好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还应深度挖掘思政内容 与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我们应该注重发掘教学内 容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养 成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
(三) 选用能挖掘新时代文化价值的课程内容
中国文化由古至今,文化蕴含深刻,教学内容应 注重与新时代文化相契合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 们应当关注现代社会追求的文化价值观,结合学生 在生活中的体验,选择能够引领学生思考的、具有新 时代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
中华文化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 四) 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的教材和参考 书目
在选择教材和参考书目时,必须选取符合马克 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教材和参考书目。课程思政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注重培养学生正 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确保学生在思想上健康 成长,避免学生受到不正确的价值观影响 。在优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应注重能够 提炼具有优秀人文精神的章节,选用具有新时代文 化价值的教学内容,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的 教材和参考书目这三个方向来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
(五) 言传身教,做好表率
教书育人的过程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 。言传身 教是指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进行教育和行为引 导,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 。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应 当做到言传身教,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 式去实现价值观的传递 。在行为引导方面,教师应 该示范正确的行为和态度,塑造良好的形象,不断激 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在人际教育方面,教师也应在课堂内外与学生进行 交流,通过“行不言之教”[6] ,从思想上、心理上提供 个性化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言传身教是强化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思政的学习,并通过自己的言 语和行为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使学生能够学会各 种行为规范,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四、结 语
以文化自信为主线是教学工作中最有利的形 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提高其自身 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需 要明确“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 。教师需要把 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到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来,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达 到思政课程建设目的 。教学设计还应坚持“全员全 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在所有教学目标中融入思 想价值引导 。教师应该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 学生展示思想价值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实践中 探索、认识、领悟思政内容,培养学生发掘思政题材 和内容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 认同和担当意识。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重要文献选编 ( 1978—2014) [M] .北京 :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 李世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 [M] .上海 : 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
[3] 赫鹏飞.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M]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7.
[4] 林泉伶.“课程思政”: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研究 [D] .南京 : 南京邮电大学,2019.
[5] 郝身沛,巩秀秀.“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六要” 品格培育路径 [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 ( 6 ) : 21-26.
[6] 杨帆,杨亚丽.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教育范式转移 研究与实 践 [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 ( 4 ) : 120 - 124.
责任编校 : 谢闰根